[點晴永久免費OA]當老板們高喊"上AI"時,CIO們為什么集體沉默了?
當前位置:點晴教程→點晴OA辦公管理信息系統
→『 經驗分享&問題答疑 』
深夜11點,某上市公司總裁老張刷到一條朋友圈——競爭對手用AI重構了供應鏈,三個月省下2000萬成本。他猛地灌了口濃茶,抄起手機打給CIO:"小王,咱們的AI項目怎么還沒動靜?"電話那頭傳來苦笑:"張總,咱們連ERP數據都沒打通......" 這個場景正在無數會議室重復上演。當消費級AI像空氣般滲透生活,企業級AI卻像被施了魔法的灰姑娘——午夜鐘聲響起時,水晶鞋總會變回破木屐。 一、老板的焦慮VS現實的骨感前兩天一個CIO朋友跟我分享了戲劇性的一幕:在智能客服項目論證會上,CEO拍著桌子要"三個月上線DeepSeek智能客服系統",CTO擦著冷汗解釋訓練數據不足,CFO敲著計算器說預算只夠買10張A100顯卡。這場"三國殺"最終以采購200個某大廠API調用賬號告終——結果系統回答"促銷政策"時,竟推薦客戶去競品平臺比價。 這種荒誕背后藏著三個認知斷層:
某零售集團的真實案例更具說服力:他們花800萬采購的智能補貨系統,因為門店掃碼槍數據缺失30%,最終預測準確率還不如老采購經理的"經驗直覺"。 二、AI基建:從"毛坯房"到"精裝修"的必經之路想象一下要在沼澤地上蓋摩天大樓會怎樣?這正是很多企業AI建設的現狀。某制造業CIO的比喻很精妙:"我們就像拿著5G手機在2G網絡里刷視頻——再強的算力也架不住數據管道堵塞。" 新基建四步走:
這個過程就像種地——與其羨慕別人果園豐收,不如先改良自家土壤。某食品企業CEO坦言:"我們花在數據治理上的每一分錢,都讓后續AI應用少摔一個跟頭。" 三、價值閉環:先做手術刀,再想魔法棒某集團公司曾陷入典型誤區:組建30人AI團隊,半年開發17個模型,最終上線的只有2個。問題出在"為AI而AI"——就像買了整套手術刀卻不知該切哪里。 破局三原則:
記?。篈I不是煙花秀,而是接力賽。某上市公司用"價值看板"管理AI項目,每個季度必須產出可量化的業務指標,否則立即止損。 四、組織進化:打破"數字柏林墻"去年某國企的AI推進會上,營銷總質疑:"你們做的預測模型,考慮過線下促銷活動的影響嗎?"技術負責人愣住——他們根本不知道市場部有這套手工報表。 這種"部門墻"比技術障礙更可怕。某跨國公司的解法值得借鑒:
最動人的場景發生在某老牌制造廠:當60歲的質檢科長帶著徒弟訓練出第一個視覺檢測模型時,整個車間響起了掌聲——這比任何KPI都更能體現轉型真諦。 五、寫在最后:給焦慮者的清醒劑參觀某智慧工廠時,CEO指著正在校準的機械臂說:"它已經連續工作36小時了,但前期調試花了整整9個月。"這句話道破天機:AI從來不是即插即用的U盤,而是需要持續調校的精密儀器。 那些真正跑出來的企業,都走過了"數據筑基-場景突破-組織進化"的完整閉環。就像竹子生長的秘密——前四年只長3厘米,第五年每天長30厘米。當別人還在為地表上的3厘米焦慮時,智者正在地下編織龐大的根系。 所以,下次再看到朋友圈的AI神話時,不妨泡杯茶,打開數據看板,從修復一個數據字段開始。記住:沒有一夜成神的AI,只有厚積薄發的數字化。這條路,急不得,也停不得。 數字化轉型從來不是炫技比賽。就像頂級大廚不會用分子料理取代家常菜,真正的數字化高手懂得:用AI熬好業務這鍋老湯,需要文火慢燉的智慧。 當老板們再次揮舞著AI視頻找來時,或許我們可以遞上這份《企業AI落地體檢表》:
畢竟,在商業世界,比"上AI"更重要的,是知道為什么要上AI,以及怎么讓AI真正落地生根。 閱讀原文:原文鏈接 該文章在 2025/3/31 11:16:12 編輯過 |
關鍵字查詢
相關文章
正在查詢... |